临床输血常识宣传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输血的情况,确保输血的治疗作用。
一、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或红细胞压积≥30%不予输血:急性失血量在600ml以下,红细胞压积≥35%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
二、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可小量分次输血,应采用成份输血。
1、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障的病人。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失血量是判断输血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地评估失血量对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评估失血量的依据主要有:血液检查、临床指标、体位试验、中心静脉压等。
急性出血情况下,失血量的评估单纯依靠血液检测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出血管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明显,仍可表现为正常水平,难以通过HB、Hct等指标准确体现。因此需要结合临床指标辅助判断。
轻度失血表现:口渴畏冷,皮肤苍白,血压及脉搏随体位变化而变化,颈静脉塌陷,尿色深且量少,预计成人失血量约为800~1200ml;
中度失血进一步表现:口干,出冷汗,脉搏>100次/分、且无力,收缩压<90mmHg,预计成人失血量为1200~1600ml;
重度失血表现:患者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四肢厥冷,血压明显下降,脉快而细弱,呼吸深快等,预计成人失血量>1600ml。
此外,休克指数亦可辅助判断失血量,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正常值为0.5左右。患者休克指数=1,失血量为全身血量的20%~30%;休克指数>1,失血量已达30%以上;休克指数>1.5,失血量为全身血量的30%~50%;休克指数>2.0,失血量>50%。
临床用血常识宣传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选择
目前,随着临床用血的增加,捐献机采血小板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去年我市机采血小板上升23%,共1203单位,为提高机采血小板献血成功率,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及实际工作情况特点如下要求:
1、最好有两次以上且检测合格的献血经历及心理素质较好的献血者。
2、体格高大、双臂血管显露较粗大。
3、捐献的前一日不熬夜,不饮酒,前一餐勿食高脂、高蛋白(如牛奶、鸡蛋)、油炸及豆制食品。
4、一周内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捐献机采成分血主要反应
1、 精神紧张、恐惧导致血压下降,引起脑供血不足等晕针现象。
2、 血管较细,不易穿刺,血流量偏低、采集不畅,影响血液质量。
3、 体格偏小,由于采集过程有2000-4000ml血液经体外循环,总血量偏少,会引起血管迷走性反应。
4、 另外有枸橼酸盐反应、溶血反应、全身过敏反应均会影响采集。 为了确保采集成功,针对以上现象,对机采献血者应做好相关动员宣传工作。
自体输血有哪些好处?
1、可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2、可避免输异体血产生的输血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3、可避免异体血液对受血者免疫功能的抑制,降低了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
4、贮存式自体输血,术前施行的多次采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增加红细胞生成。
5、稀释式自体输血可降低受血者的血液粘稠度并改善微循环,使组织的获氧量增加。
亲属间输血安全吗?
有人认为病人输用亲属的血液最安全,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亲属间(如父母与子女)输血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危险性比非亲属间输血的危险性要大的多。当供血者和受血者血液的HLA单倍型相同时,受血者由于疾病等原因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缺乏抗供血者的反应,输血后把供血者的血液误认为是自身的血液,不予排斥。而供知者血液进入受血者体内则把受血者的血液淋巴结细胞辨认出非自身的淋巴细胞予以排斥,从而导致致命性的GVHD。因此,病人的输血治疗应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亲属献血后由可由血液中心调剂使用。
莆田市中心血站 莆田市第一医院 (联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