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一)临床诊断:
1.临床分型:登革热临床表现除一般的发热、全身疼痛、乏力症状外,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个型。
(1)登革热: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肌肉痛、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三红征(颜面潮红如酒醉样、颈红、胸背红),多样性皮疹、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降低,有时血小板低于正常,为典型登革热病例,症状不典型,或表现较稳微,但病程短,恢复快者为轻型登革热,易被忽视,尤需注意。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表现和肝肿大,伴有皮肤、粘膜、鼻腔、阴道、子宫、消化道、泌尿道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红细胞比积(HCT)比正常人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L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少数病人在发热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变冷、湿润、脉弱、昏睡、烦躁、血压下降或脉压差低等征象,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本病流行区蚊虫活动季节中,急起发热、头痛、眼球痛、肌痛、关节痛、鼻衄、出疹、淋巴结肿大者。皮诊一般在发热4~5天热退再起时出现,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随体温下降皮疹消失。少数病例可有烦躁、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等中枢神经症状。高热下降时皮肤出现蚊点、蚊斑、或有注射部位局部出血、胃肠道出血等自发出血、血压下降者。
确诊病例:在具备疑似病例的症状和体征基础上,有下列部分条件者可作确诊:①居住于流行区,或去过流行区,15天内有被蚊虫叮咬史;②束臂试验阳性,自发性出血;③脉搏微弱,出现休克;④登革病毒分离阳性;⑤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⑥恢复期血液IgG抗体比急性期增长4倍以上。具体判定标准如下: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①或①与②或①与③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或⑤或⑥项。
(2)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较多样化,在新发地区尤易误诊,应在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相鉴别:流感、猩红热、麻疹、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斑诊伤寒、恙虫病、疟疾等,表现脑部损害的病人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二)实验室诊断:
血清学试验和病毒分离,既是确诊病例的最可靠手段,也能为流行病学分析、指导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血清学试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病例初诊时,在发病3日内者应尽快用无菌方法和器材采取静脉血2~3毫升,分离血清后密封编号,低温保存,待第10~30天再采集血清作双份血清学试验。
2.常用的血清学试验结果判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的双份血清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增长者可判断为阳性;恢复期血凝抑制试验滴度在新疫区大(等)于1:640或在老疫区大(等)于1:1280,中和试验的中和指数大(等)于50,判为阳性。
目前常用的方法还有: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快速IgM、IgG测试卡等亦可采用。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开展RT-PCR的检测。
3.病毒分离:
目前采用白蚊伊蚊细胞纯系C6/36株或1~3日龄乳鼠分离的方法。乳鼠接种最好在病人床前进行,可提高病毒分离阳性率。送检血清或全血标本必须冷藏及安全运送,有条件时,用液氮罐保存更好。
(三)治疗原则
目前对登革热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故应认真护理并严密观察病情,积极对症治疗,及时抢救危重病人至关重要。病人急性期应强调卧床休息,对高热病人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水杨酸盐退热药,防止引起溶血和粒细胞减少;高热不退或中毒症状明显及有出血倾向者可加用激素治疗;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鼓励病人口服补液,胃纳不佳及呕吐者可适当静脉补液,但需警惕输液反应。大量出血或出血不止的病人,除使用止血药物外,输入新鲜血液或血小板更为理想。对脑损害的病例有颅内压力增高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处理,以防发生脑疝。